欢迎来到山东女子学院!



[做四有好老师系列谈之四]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

2014-09-25 23:20:00   来源: 基础部 田梅英    浏览:

9月10 日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,但自从成为教师的节日,它就变得庄严而神圣。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,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日子。2014年的9月10日,新中国第三十个教师节,9月9日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师范大学,看望教师并以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》为题发表重要讲话,关怀、鼓励兼期待之情溢于言表,读之思之,心中有别样的感动,更交织着深深的启迪、鼓舞和鞭策。

中国有教师节,已经83年了。昔日的第一个教师节是1931年6月6日。贫弱的年代,教师有失业之虞,设立教师节是基于“改良教师之生活待遇,保障教师之地位稳固,增进教师之专业修养”的现实。新中国成立,作为脑力劳动者,教师属工人阶级的一部分,教师节并入五一国际劳动节,教师与所有劳动者在这一天庆祝自己的节日。“文革”中,教师被贬为“臭老九”,后有所提高,但教师的境遇仍不尽人意,几经酝酿,新的教师节确定在9月10日,意在养成尊师重教之风,也在学之初即行尊师重教之礼。三十年过去了,我们是经济大国也是教育大国,我们的目标是由大变强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,也没有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。教育奠基未来,国兴必将尊师重傅,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,也是教育的第一资源。而这些默默读书,有着广博的知识和良好修养的青年合上书本,站立起来将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。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,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,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习近平主席与广大师生共庆教师节,意在鼓励、指引广大教师,立德树人,共建世界教育强国,而广大教师也就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牢记责任不忘使命不负众托。

2014年,也是笔者从教的第三十个年头。看世事变迁,观风云变幻,回首望,感慨良多。父亲是一位老师,填报高考志愿时,老师希望我能去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读书,而我自己又格外地想去华东政法学院,因了父亲的一句话:“女孩子当老师多好,不贪污不浪费,安安稳稳”,就这样我成了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,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教师,且一干就是整整的三十年。那时大家多不愿意读师范,也对老师存有偏见,即使从教也要力争跳出“师门”,因为老师意味着清苦且责任重大,也意味着没有社会关系和地位低下。工作之初,同其他职业的友人晤谈,深感他们的富有与满足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怅然。而今,教师已成为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职业,当有人在择业问题征求意见时,我会不自觉地向他们历数当老师的好处。感谢多年教师生活,让我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闲暇和一间自己的小屋,或捧书而坐,或故纸堆里转悠,或电脑前爬梳……读着想着写着,久已忘却的激情和梦想,许多的人生的感悟、风尘仆仆的心灵,就在这茶茗轻扬,书香浮动中渐渐地升起,慢慢地恢复生机和活力,直到幡然悔悟,重现本身。这份闲适与安祥的心境,是学校生活赐予的厚报。讲台上看似徐缓的清谈,却在引导年轻心作一次富于哲理与情趣的精神漫游,在振奋人心的时候振奋自己,在助人中助已。“乐而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。人阅读,马奔跑,花开放都是最美的姿态,而这种最美恰是校园常见的风景。不必为人情所累,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拢,也不必唯唯诺诺、曲意逢迎,少有人生羁绊,学校真的一方乐土。行走在溶溶月色或绿树掩映的校园,出入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,内心充满了恬淡与怡然,没有学生的日子会感到寂寞,不曾读书和上讲的日子会失落,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每年的教师节源源不断的祝福、问候、鲜花和掌声都会如期而至。当老师真好,假如生命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,我想,还会是会选择做老师的。

做一个好老师却极不容易。

从步履蹒跚地走上讲台,到今天三十年间,一直想做一个做好老师,但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老师呢?困惑和不解却时刻伴系着。在北师大,习近平亲切的说,至今仍记得自己老师的样子,好老师共有的特质是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”。读之有共鸣,思之有开朗之感。理想和信念是高远人生境界,教师的理想当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,以党和人民满意为标准,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用自己的行动培养一代代学生成为能够传承民族魂的现代中国人。文化和文明是潜移默化的,德高为范,文道统一,身教重于言教。教会学生做人,而老师首先应是一个大写的人;子曰:其身正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虽令不行;陶行知先生言: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。”甘地为了劝阻一个过度吃糖的孩子,自己先戒掉吃糖的习惯再行教育。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。正如习主席所言,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。做好老师,要有扎实学识,用知识引领学子,一程程铺垫通往未来的路。教,然后之困,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信息时代老师已失去了先知的优势,书本已不是知识源流的唯一,由是,学习将是终身的。守正笃实久久为功,学术的路上不太可能出现众多的暴发户,因为它需要相当的积累及个体经验的积淀,较之于少年得志,我们更应该欣赏一种大器晚成,那种历尽沧桑的凝重与深厚、那种厚积薄发的从容与和达,由此而形成的令人景仰的魅力个性和人格魅力,将会印在学子们的脑海,成为他们进取的标杆。我想这也是习近平在讲话提到长期从教、终身从教的原因之一吧。

做好老师,要有仁爱之心。爱是教育的灵魂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老师有爱,深爱着家人和事业,让爱心铺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,而老师对于学生的爱,像父母之于子女,但高于母爱,也不同于友爱和情爱,它不喧哗不功利,无关乎冷漠、偏见和歧视,其潜蕴的智慧足以成为孩子一生前进的精神动力。闻一多先生说:懂得诗的唐朝,才能欣赏唐朝的诗,爱学生,要就懂得学生。喜欢莫小米的文章,在她的文章中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:北方一个农村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,大冬天老师把他的手浸在冰水里。后来他辍学流浪,堕落成杀人犯。被捕后他回忆,在流浪过程中受到过的种种屈辱,都没有小时候老师对他的伤害大。就是从那时开始,他的内心彻底冷漠了,想到的只是报复社会。莫小米在文章中讲,教师有时会成为人类灵魂的刽子手。什么时候?我想就是爱心缺失的时候。教师爱学生,也要教会学生爱这个世界,尽管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公。教育就是服务,是心灵对心灵的悟对,放下“师道尊严”架子,以平等的身姿与学生相处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,人们不断地探索什么是良好的教育,但仍有许多理论的盲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尊重学生的需要,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,在观察的同时耐心地等待,还有源自老师内心深处对于学生的关心、呵护、尊重、理解却是普遍有效的法则。而老师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日子里表现出来的爱,也会长久滋养学子的灵魂,并在宽广的社会空间内得以延展……这样的老师当是可敬可爱,自然也是党和人民期盼的好老师。

责任编辑:吕慎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