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新华网]董旭花教授接受新华网山东频道采访谈幼教问题

2014-06-12 08:54:49   来源: 新华网    浏览:

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31日电(记者刘宝森)随着六一节的到来,争论不休的幼儿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。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,父母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更是观点各异。教育专家认为,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,父母最好成为“牧羊犬”式的家长。

旅澳学者、教育专家罗玲认为,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听说“虎妈”“狼爸”“鹰爸”等形容父母教育子女风格的词汇,但如果一定要用动物来比喻,她认为“牧羊犬”比较合适。“家长对孩子,比较好的状态就是负责在外围看守,在孩子越过界限或者走得偏差太大时,稍微拦一下。让孩子感觉他们是自己在自由自主地跑,并且跑在前面。”

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唐立宁所持观点与之相似。她说,对孩子而言,家长应该更多地尊重他们,给出空间,退后一点,不要过度干预。对于原则性的问题,一旦触碰底线,父母必须严肃起来,而在纠正孩子错误时态度必须前后一致,不能朝令夕改。

专家分析认为,目前育儿不当情况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事事替孩子做主,管得太多太细,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太少,孩子越大越感到窒息。孩子长大,对父母的强势本能地反抗,家长越发加强力度、高压控制,双方陷入恶性循环。另一种是沉醉于让孩子享受纯粹自由的快乐中,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和引导。随着孩子长大,他们逐渐发现,该给界限没有给,该引导没引导,逐渐丧失了家长的权威。

对于后一类家长,罗玲提醒,对孩子的不当行为,父母必须指出,告诉孩子界限在哪,已经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,启发他们思考以后该怎样做。

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齐鲁师范学院学副教授杨三军认为,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都不一样,但很多成功家长有着共同的特点,就是比较重视和孩子的沟通,这类家长懂得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自我反省,比如和孩子出现矛盾的时候,不立即斥责孩子,而是主动反省自己,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他们的教育适时作出调整。

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、幼教专家董旭花认为,父母要做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人。特别在对孩子成功与否的判断上,父母应把眼光放长远,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,就把教育变成训练,把家庭变成学校,甚至想将来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。对孩子的教育应是个完全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应在不断学习中成长。(完)
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