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4日至15日,学校成功举办“唯物史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前沿研习坊”,特邀美国德儒大学柏棣教授担任主讲嘉宾,聚焦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交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。本次研习坊由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、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王慧教授主持,社会发展学院女性学专业教师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俄语区国家社会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骨干、妇女发展与家庭建设学科团队人员及以及长清区妇联干部等60余人参与学习。

柏棣教授围绕“我们所处的时代”、“教育危机”、“西方女性主义”、“后人类概念”及新保守主义等核心议题展开系统讲授。她深入剖析了后资本主义时代以消费为核心的特征,阐释了“专业管理阶级”(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, PMC)的形成逻辑。柏教授揭示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从追求“男女平等”的初衷,到如何受到后资本主义逻辑影响的历史轨迹,剖析了性别研究领域脱离历史唯物主义根基、陷入资本主导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,并强调了社会化进程对核心家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研习期间,柏棣教授以Stevi Jackson的《Marxism and Feminism》为核心文本,引导与会者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阶级本质。她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精辟辨析:指出“父权制”(patriarchy)更侧重代际权力关系(如中国宗族制度),而“男权制”(androcratic)则强调男性主导的社会权力结构;区分了无报酬的“家务劳动”(Domestic Labor)与具备市场化属性、可获取报酬并具有交换价值的“家务工作”(Housework)。在此基础上,柏教授深入探讨了两种生产理论、性别关系、家务劳动、权力结构等核心议题与妇女解放的内在关联,解析了PMC阶级内部的竞争压力、亚文化等现象的生成机制。她特别强调,必须深化对新时代特征的认识,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,警惕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所挪用。

交流讨论环节,与会人员围绕女性主义理论发展、婚姻生育伦理建构、社会性别理论实践、社会化进程推进、精神分析视角融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。大家纷纷表示,此次研习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,启发了研究思路,收获丰硕。
与会学者一致认为,本次研习坊深化了学界共识: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必须回归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,将社会再生产、家务劳动等核心议题有效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讨论范畴,立足中国实际,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。